“今年种白菜的赚了,这一个大棚,怎么着也能挣一万多元钱。”朱大姐有些弄不明白,怎么去年批发还2元多一斤的棒黄瓜,今年这价格就被拦腰斩了一半呢?现在的蔬菜市场,对于菜农来说,是如此的深不可测。每次播种,有时就像一场赌博。
在大连的菜篮子之一,有万亩蔬菜基地之称的金州新区七顶山街道,朱家村可是个响当当的地方,这里的茄子,远近闻名。几十公里之外,市内某个农贸市场上,当小贩叫卖茄子的时候,都喜欢告诉顾客,这可是七顶山来的。所以,朱家村的菜农朱大姐,并不担心自己那几大棚茄子,她在路边焦急等待着的,是来收黄瓜的小贩。“听说今天涨了一毛钱。”朱大姐一个劲地催促记者用手机查一查当天双兴批发市场的批发价格。这一天是5月17日,黄瓜的批发价没涨,每斤还是0.7元到1.3元。“这批发价是根据昨天的收购价定的。”朱大姐满怀希望地说,“也许,今天的价就涨了。”
5月18日,双兴批发市场里黄瓜的批发价依旧是0.7元到1.3元。
与朱大姐家的大棚一道之隔,是邻居家的大棚,里面的大白菜都砍光了。“今年种白菜的赚了,这一个大棚,怎么着也能挣一万多元钱。”朱大姐有些弄不明白,怎么去年批发还2元多一斤的棒黄瓜,今年这价格就被拦腰斩了一半呢?
市场,对于菜农来说,是如此的深不可测。每次播种,有时就像一场赌博。在采访中,记者欣慰于这些菜农,在这些起起落落当中,保证一定的收入没有问题。不过,对于一条关系到千千万万市民菜篮子的产业链来说,在终端,这些经济个体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菜农需要与市场接轨,但记者发现,在菜农挺进市场的进程中,种种原因使菜农并不适应这样的角色。
A
菜地里的蝴蝶效应
在两个月之前,谁也不会料想,那场多年不遇的倒春寒,会对大连的农贸市场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无论地产的叶菜还是水果,都出现了与往日不同的波动。
棒黄瓜,也叫地黄瓜,是朱家村的另一个“拳头”品种。朱大姐这位老菜农家里的棒黄瓜在村里的口碑极好,这是她精心侍弄的结果。“就不说种了,单说这摘,那也有讲究。”朱大姐一边忙着收黄瓜一边对记者说,“大连人可会吃了,这棒黄瓜,就要手掌大小、体形匀称的。稍微长歪点,或是摘得慢了,长得大了一点,那都成了垃圾货,卖不上价。”这黄瓜是夜里长得快,所以朱大姐得对这大棚里的黄瓜大小了如指掌,哪棵秧上的明早就得摘,哪棵秧上的还得等两天,丝毫马虎不得。
可再怎么精心,若赶上天时不利,也叹枉然。“最近温差太大,温差一大,黄瓜就打卷。”朱大姐心疼地揪掉一根长成鱼钩状的小黄瓜,“这样的,就没法卖了。”朱大姐种黄瓜用的是冷棚,这冷棚的成本低,但是保温效果不如暖棚。“今年天凉,这黄瓜长得都不好,去年,二亩多大棚,一天能摘下来300多斤黄瓜,今年顶多能摘上200多斤。”朱大姐说,“去年,这一棵秧子上至少能摘下来一个,你看现在,这一圈,哪有能摘的?”
减产还不是最可怕的,若价格适当,也就是少赚一点。可问题是,那场倒春寒,瓦房店的暖棚黄瓜也受了连累。“往年,都是瓦房店的暖棚黄瓜先进市场,等暖棚黄瓜落了秧子,快退市了,冷棚黄瓜才接替上市,都能卖个好价钱。”朱大姐说,“今年这天一冷,瓦房店的暖棚黄瓜也耽误了,正好拖到跟我们一起上市,结果黄瓜量太大,这价就上不去了。”
在大连的农贸市场上,最好的棒黄瓜,零售价也就在2元到2.5元,而去年,会卖到4元以上。在朱家村的大棚里,最好的黄瓜,去年菜贩子的收购价会在1.6元左右,今年,跌到1.1元了。
同村的老张,也种黄瓜,经验不如朱大姐,减产更重。“今年,估计种黄瓜是赔了。”他说。
B
市场如此接近
又如此遥远
朱大姐不会像两年前许多种白菜的菜农,一怒之下发誓:再也不种黄瓜。在菜地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这些市场上的波动她有心理准备,也应付得起。更何况,黄瓜并不愁卖,多少也能赚一点。只是,她对菜农面对市场变化的无奈有些心酸。“我是真看不准了。”她说,“我也只能踏踏实实想办法种好菜,多收点,赚多赚少老天爷说了算。”
就算今年的白菜,在前年大跌,去年大涨之后,许多人不敢再种白菜,而偏偏,今年白菜又是大涨,种白菜的就赚着了。这是一个许多人都在研究的问题,如何避免“菜贵伤民,菜贱伤农”,一种尝试是让菜农更靠近市场,比如农超对接;比如设周末菜市场,让菜农直接进城卖菜。如此,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菜价,又让销路通畅。
朱家村,是我市农超对接的一个示范。2011年,这里建立了首个农超对接基地,我市一家大型超市连锁集团,在这里全年直采绿色蔬菜。菜农很快就尝到了甜头,那一年,白菜价低,菜贩子来收白菜,一斤就给0.25元,而超市集团的直采价,却是保护菜农的0.45元。菜农的积极性很高,当地与超市集团达成协议,全年供应蔬菜,只要通过超市的检测,就收。
很快,过去常到地头找菜的菜贩子少了,菜农们都愿意把菜直供给超市,这蔬菜流通的中间环节扎扎实实地减掉了一环。
但是问题也很快出现,一是这里很难达到全年供应蔬菜的程度,“我们这都是冷棚,过了十一,就不怎么出菜了。”七顶山街道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另外,也许是小农思想在作怪,菜农开始跟超市耍心眼了。”有一回收土豆,这里的土豆个大,质量好,超市方面表示,只要达到这个标准,全要。收着收着,有一些菜农开始往里填小土豆,或是残次品。渐渐地,菜农的信誉受到打击,超市不怎么来了。
于是,菜贩子又在当地活跃起来,菜农也重新习惯于跟菜贩子“勾心斗角”。“这菜贩子吧,一方面,他确实帮助了菜农卖菜。但另一方面,这些菜贩子互相都非常熟悉,很容易集体控制价格。他们一商量,这黄瓜就1.1元收,那这黄瓜的价格就被他们定成1.1元,谁不卖,就等着明天熬汤喝吧。菜农等不起啊,只好跟着菜贩子的价卖。”这位工作人员说。
C
另一种尝试
配送与深加工
任何改革与尝试,都不免走些弯路。对于菜农来说,走向市场的过程不免要经过这三个阶段,一是自产自销型的,自己种自己卖,这样的模式,现在已经很少了;二是菜贩子在地头收菜,目前,这还是主流模式。三是农超对接,这种模式还在探索阶段。
为了解决菜农进入市场的问题,当地也在进行多种多样的尝试。据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七顶山街道的梅家村将建冷链蔬菜加工,配送中心。这个占地20亩的配送中心,设计年加工能力达到1.1万吨,产品直接对应市内超市、机关、学校及大型食品企业。“七顶山街道全年的蔬菜产量,大约在13万吨左右。”这位工作人员说,“这个配送中心将消化掉将近十分之一的产量,能使菜农进入市场的道路更加畅通。”预计,这个配送中心今年6月就能正式投产。
同时,农超对接的工作还在继续。面对越来越多的销售渠道,面对离市场越来越近的位置,菜农适应市场的能力也有待提高。“过去,我们只要想办法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研究怎么种好菜就行了,其他的交给菜贩子。”一位菜农对记者说,“现在还真得改改了,也得像干买卖那样讲信用、研究市场、开眼界,不然超市都被气跑了,自己把路堵死,有困难的时候,找谁去啊?”